青城關于ISO認定
青城關于ISO認定
中央秘書處現有170名職員,由秘書長領導。ISO認證的宗旨是“在世界上促進標準化及其相關活動的發(fā)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務的國際交換,在智力、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開展合作。”ISO通過它的2856個技術結構開展技術活動,其中技術委員會(簡稱TC)共255個,分技術委員會(簡稱SC)共611個,工作組(WG)2022個,特別工作組38個。
ISO認定與負責電子設備標準的國際電工委員會密切合作。ISO的國際標準以數字表示。例如,“ISO11180:1993”的“11180”是標準號碼,而“1993”是出版年份。國際標準化組織的簡稱ISO來自于希臘語的單詞isos,意為“相同”,并不是英語或法語名稱的縮寫。2013年9月20日,張曉剛當選ISO新主席,從而成為位當選ISO主席的中國人。
中國于1978年加入ISO,在2008年10月的31屆國際化標準組織大會上張曉剛位當選ISO主席的中國人",中國正式成為ISO認定的常任理事國。中華民國原是ISO創(chuàng)始國之一,但中華民國已不是ISO成員,但《中華民國國標準》通常仍參考ISO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8年9月1日以中國標準化協(xié)會的名義參加ISO,并在1982年9月當選并連任理事國(1983年~1994年)。
中國采用的產品認證制度主要包括四個基本要素: 質量體系(環(huán)境體系)檢查評定; 型式檢驗;監(jiān)督檢驗和監(jiān)督檢查。前面兩個要素是取得產品認證資格的必備基本條件,后面兩個要素是產品認證后的監(jiān)督措施。為認證目的而進行的型式檢驗,是由認證機構對一個或多個具有生產代表性的產品樣品,通過一系列試驗及合理評價來證明受試樣品是否符合其相應標準的過程。它是產品安全認證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型式檢驗的依據是產品的有關國標準。檢驗所需樣品的數量是由認證機構依據實驗室檢測的要求而確定的。取樣地點是從制造廠的終產品中隨機抽取。型式檢驗必須由經國或CQC認可的、獨立的檢驗機構進行。如果有個別特殊的檢驗項目,檢驗機構缺乏所需的檢驗設備,可在獨立的檢驗機構或認證機構的監(jiān)督下,使用制造廠的檢驗設備進行檢驗。
青城關于ISO認定
為減少汽車供應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利于汽車公司全球采購戰(zhàn)略的實施,國際汽車特別工作組(IATF)以及ISO/TC176、ISO認證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委員會及其分委員會的代表在以ISO9001:1994版質量體系的基礎上結合QS-9000、VDA6.1、EAQF(法國)94和AVSQ(意大利)95等質量體系的要求制定了ISO/TS16949技術規(guī)范,并于己于1999年1月1日頒布發(fā)行適用。
企業(yè)要想保證產品質量并持續(xù)地滿足標準的要求,則必須根據該企業(yè)的具體情況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僅僅依靠對終產品的抽樣檢驗來進行產品的認證是不完全的。即使是建立在統(tǒng)計基礎上的抽樣檢驗也只能證明一個產品批量的質量,不能證明以后生產出廠產品是否持續(xù)符合標準的要求。通過檢驗評定企業(yè)質量管理體系來證明企業(yè)具有持續(xù)穩(wěn)定地生產符合標準要求的產品的能力,是被實踐證明了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當申請認證的產品通過認證后,如何才能保持產品質量和安全的穩(wěn)定性,保持生產廠的產品持續(xù)符合標準要求,就必須定期對認證產品進行監(jiān)督檢驗。監(jiān)督檢驗就是從生產企業(yè)的終產品中或市場上抽取樣品,由認可的、獨立的檢驗機構進行檢驗。
中國合格評定國認可委員會是ISO認定國際認可論壇(IAF)、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和太平洋認可合作組織(PAC)的正式成員。目前我國已與其他43個國和地區(qū)的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環(huán)境管理體系認證的認可機構簽署了互認協(xié)議,已與其他國和地區(qū)的64個實驗室認可機構簽署了互認協(xié)議。
截至2003年底,中國共有國ISO認定標準20906項(不包括工程建設標準)。中國的國標準主要由中國標準出版社出版。工程建設國標準的發(fā)布主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發(fā)布。按認證的種類,中國目前開展的產品認證可以分為: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和非強制性產品認證。根據國務院授權新成立的國"認監(jiān)委"的工作職能,實施強制性的產品認證制度。
青城關于ISO認定"世界大多數國和地區(qū)設立了自己的ISO認定產品認證機構,使用不同的認證標志,來標明認證產品對相關標準的符合程度,如UL美國保險商實驗室安全試驗和鑒定認證、CE歐盟安全認證、VDE德國電氣工程師協(xié)會認證、中國CCC強制性產品認證和CCTP(簡稱萌芽)標志等。人類社會的質量活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伴隨著社會生產力和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而變得日益重要。